听!春风习习,“三茶”回响!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听!春风习习,“三茶”回响!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武夷山茶产业的“成功密码”,即因势利导,统筹文化、资源等固有优势条件,并通过科技赋能,使资源和产业形成较高程度的匹配,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这对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又是春回大地时,我们来看看如何借鉴“三茶”理念修炼茶产业“内功”?

“三茶”融合,天人合一

不同于业界流行的单纯以山场来定义岩茶的品质,燕子窠的茶,十分注重科技含量,以自然生态为前提,融入科学、合理、完善的现代茶园管理技术,暗合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说,燕子窠岩茶是当之无愧的新“窠”状元。

武夷山水,一峰一岩,一坑一涧,一窠一洞,皆有来历。

窠,本义是鸟兽巢穴,与坑类似,峰岩夹峙,形成复杂多变的微域小气候环境。除天赋异禀外,燕子窠,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巧借自然力量,科技赋能,成就武夷岩茶的“超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科技特派员廖红介绍说。

2016年,廖红教授带领团队到同福莲嘉业开展生态茶园实验,把论文写在这片丹山碧水上。团队深入正岩、半岩和洲茶三大主要类型产区112个茶园,取茶青样本1120个,土壤样本224个,开展研究。

研究证实,在茶园里采取“等量化肥替代有机肥+绿肥轮作”、生态防治、机械防治等方式,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的目标。

为此,她提出了茶豆套作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具体说来,就是在茶树间套种大豆和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此举不仅能抑制杂草,保住土壤养分,还能提高茶叶品质,一举多得。

“茶园通过引入套作养分高效绿肥作物等方式,不仅茶叶品质大大提升,而且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茶园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

据廖红教授测算,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碳汇效果非常显著。一亩茶园一年能达到碳盈余一吨,也就是一年固碳一吨,相当于一亩竹林的碳汇效果。同时,磷的使用也锐减90%。

绿色是当今也是未来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从茶产业到碳汇产业,燕子窠生态茶园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两山”理论,武夷范本

建设生态茶园、发展生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论(以下简称“两山”理论)、探索“两山”转化的实践。

“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是生态茶园的基本特点,即在茶园顶部种植防护林,在茶园中道路两边及周围种植隔离带,在底部种植林木或果树,形成 “茶林相间、茶草共生”格局。

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关注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采用可持续的低碳农业技术措施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

燕子窠茶园 右然/摄

茶是人类的健康之树,是生态茶业、民生产业,也是碳汇产业。如何统筹两个大局、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茶产业必须完成的答卷。

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常绿作物,具有林业的许多共性,与其它林木一样,也具碳汇功能。从这点来说,种茶相当于造林和再造林。

廖红教授在福莲嘉叶茶园指导

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正是打造“碳汇茶园”、探索与实践“两山”理论的武夷范本,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

2017年,燕子窠茶园开始运用廖红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建设成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点。

2018年2月,在南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000亩燕子窠茶园成为无农药无化肥种植的生态茶园试点。

2020年12月,武夷岩茶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入选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第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推介名单。

据统计,2016年以来,南平市“燕子窠模式”的示范面积超过3万亩,辐射面积超过30万亩,示范区减肥减药超过30%、减少水体磷污染超过60%,核心区达到无化肥无农药生产,推进茶产业生态化转型。

福莲嘉叶位于燕子窠的茶园

燕子窠所在的星村镇,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亦是武夷岩茶的重点产区,素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的赞誉。该镇2.6万的人口就拥有近1600家大小茶企,茶园6.35万亩,年产茶叶超3000吨,产值8亿元。

“燕子窠模式”的实践与推广,全力助力乡村振兴,更加擦亮了“武夷岩茶第一镇”的金字招牌。

闽茶持续增强竞争力

“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去年8月31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发表《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省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目标。

《意见》高瞻远瞩,为闽茶产业的下一个5年发展谋篇布局。其中,关于茶产业的远景规划是:“持续增强闽茶产业竞争力”。

“持续增强”,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强上加强。这意味着,福建要不断修炼好自己的“内功”,才能持续发力,发挥好中国茶产业“优等生”的带头作用。

对此,福建省科协副主席、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协同创新院茶产业分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江帆进行了“把脉”。他认为,茶叶效益提升、龙头茶企支撑、打响品牌美誉度驱动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

全面提升茶叶效益。一是通过建立生态示范园,带动茶园的生态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二是加大与科研高校合作或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及茶叶衍生产品;三是跨界发展,通过茶游学、茶观光、茶园骑行、制茶体验等茶园+模式扩大消费空间,增加茶产业附加值。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支撑能力。据我们所知,凡茶叶产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有一条可以通用的经验,即政府重视搭好台,培育龙头企业并由此形成产业链,只有实现了产业集群,才能提升整体竞争力。

打响品牌提高美誉度。提高茶叶销量的关键是品牌建设,当前,消费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者趋向于追求高品质、大品牌的产品。福建应加大福建茶叶的整体品牌宣传。十年来,“闽茶中国行”和“闽茶海丝行”已经成为福建茶产业茶文化宣传推广的一张响亮 “名片”。同时,该活动成功助推了闽茶抱团发展,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打造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福建模式”。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